
《红楼梦》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富途证券,其复杂而生动的网状叙事结构,体现了曹雪芹驾驭故事的高超能力。

在多数情况下,书中的人物年龄设定具有内在合理性。然而,《红楼梦》现存的文本中,依旧有部分人物年龄存在前后矛盾的问题,常令读者感到困惑。
其实,如果考虑到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创作历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
《红楼梦》文本之所以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可能是因为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曹雪芹在叙述中难免顾此失彼。他不断修改的过程也很可能造成了新的问题。

曹雪芹具备鲜明的时间意识,书中发生的大部分事件,都会被安置在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里,以现实主义的视角进行呈现,但由于叙事难度较大,其中仍然存在很多技术性难题。《红楼梦》现存文本的人物年龄矛盾,可能就是曹雪芹生前未能完全解决的难题。
石问之尝试探索人物年龄矛盾背后的成书原因,从而一窥曹雪芹的创作思路。“对这些自相矛盾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变动轨迹,确定作者最后定稿的意思,也是文本研究的一大课题。”(石问之《玉石分明:红楼梦文本辨》)

基于探索所得的结论,石问之对《红楼梦》的文本进行修订,尝试系统性地解决人物年龄前后矛盾、不符合事体情理等问题。
经过石问之的系统修订,人物的行为动机与思想倾向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形成了更加合理的呼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人物形象,探析其中的思想内涵。

下表节选了石问之对《红楼梦》人物年龄的修订情况,供读者参考。
年龄调整
调整原因
宝玉
第二回冷子兴口中宝玉的年龄原为“七八岁”,本书改为“八九岁”。
本书将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从六岁上调到八岁,故而也需相应将宝玉的年龄调大两岁。
黛玉
黛玉第二回出场的年龄原为“五岁”,本书改为“六岁”。
进贾府的年龄原为“六岁”,本书改为“八岁”。
在底本中,林黛玉出场时是五岁,进贾府时年方六岁,但她刚进贾府,便有相当成熟的应变能力,不仅对贾府的空间布局尽收眼底,而且还察言观色,表现得不卑不亢,这不大可能是一个六岁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
本书调整黛玉的年龄,使得黛玉八岁进贾府,与宝玉同住在贾母处四五个年头,直到十二岁住进大观园时方与宝玉分开,这样仍可符合书中多次提及的二人从小一块长大的情况。
第四十五回,黛玉自称“我长了今年十五岁”,本书改为“我长了这么大”。
原本文字存在年龄混乱的问题。按第二十二回中,宝钗富途证券才十五岁,而此回与第二十二回又是同一年之事,按照宝钗、宝玉和黛玉三人的年龄差距看,黛玉此时应只有十二岁。此处原本文字,或是成书过程中某早期稿本的文字残留,尚未做好统筹。
宝钗
宝钗第四回进贾府的年龄原为“十三岁”,本书改为“十二岁”。
第二十二回有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的情节,但第六回至第二十一回发生的事件不是两年时间能够容纳的,这是原文本中一个非常重大且明显的失误。针对宝钗十二岁进京与清朝十三岁以上方可参加选秀这一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小矛盾,本书也另作修改。
黛玉是上一年冬底进贾府,宝钗是次年春天进的贾府,宝钗十二岁进贾府时,因为跨年的原因,黛玉已经九岁,宝玉十岁。全书以这个年龄设定为基准,并贯彻到底。
第四回薛蟠“送妹待选”,本书改为“送妹进京,预备待选”。
本书前面将宝钗的年龄调小了一岁,为十二岁。考虑清朝制度是十三岁以上方参加选秀,故而将这处文字作了些微调,以让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尽可能吻合。
王熙凤
脂本第四十九回将凤姐的年龄与宝玉、宝钗等人并举,作“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本书参考程高本文字,改写为“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凤姐次之,余者皆年龄相差不很大”。
凤姐显然不可能与宝玉、宝钗等人年龄相似,所以程高本改为“凤姐次之,余者皆不过十五六七岁”。鉴于第二十二回中宝钗才刚过十五岁生日,而此回与第二十二回仍属同一年之中,所以宝玉、黛玉、探春、湘云、惜春等人年龄上自然还要更小一些。为尽量减少叙事矛盾,本书作了修改。
第一百一回,凤姐自称自己“活了二十五岁”,本书改为“活了二十几岁”。
本书将凤姐年龄模糊化,可避免上下文之间的矛盾。
史湘云
第三十二回,袭人回忆“十年前”伺候史湘云的情形,本书将“十年前”改为“早些年”。
按照现在的文本内容,从第二十二回开始,宝钗十五岁,宝玉十三岁,黛玉十二岁。史湘云比黛玉还要小点。如此说来,“十年前”湘云只有一两岁,这显然不合情理。可见此处或是成书过程中没处理好的文字残留。故而本书作了措辞上的修改。
薛蟠
第二十八回,凤姐称薛蟠为“薛大哥”,本书改为“薛兄弟”;薛蟠称凤姐为“妹妹”,本书改为“姐姐”。
第六十六回,薛蟠称凤姐为“舍表妹”,本书改为“舍表姐”。
在成书过程中,薛蟠的年龄存在被改小的可能性,即在某一早稿中,其年龄要比凤姐还大。本书按照凤姐比薛蟠年龄大的设定校正了二人的彼此称呼。
薛蝌
第八十六回,薛蝌的年龄比探春小,本书将他的年龄改为比探春大。
薛蝌若比探春年龄还小,也显得太小了些。
第一百九回,薛姨妈将薛蝌称作宝钗的“二哥哥”富途证券,本书将“二哥哥”改为“兄弟”。
在前八十回中,薛蝌比宝钗年龄小。
邢岫烟
第五十七回,邢岫烟称探春为“三姐姐”,本书改为“三妹妹”。
在第六十三回中,宝玉多次称呼邢岫烟为“姐姐”,且邢岫烟说早年曾与未入京城时的妙玉做了十年邻居。据此推测,其年龄应大于探春。
香菱
晴雯
第六十三回说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袭人同庚,本书改为只有宝钗与袭人同庚。
香菱、晴雯和宝钗三人若与袭人同龄,会引起文本之间的诸多冲突。
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中说晴雯死时年仅十六岁,与宝钗年龄明显有差异。
更棘手的是香菱的年龄问题,第七回中,曾明确说她不知自己的年龄、身世;第六十二回中,又再一次强调香菱不知自己姓氏。而此处又说其与宝钗同龄,不仅突兀,更是对叙事艺术的自毁。
为了减少文本之间的冲突,本书对此处文字作了修改。
贾母
第七十一回写贾母八旬之庆,本书将“八旬”改为“七旬”。
“八旬”与前面书中的内容相矛盾。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说自己七十五岁时,贾母说她比自己还大好几岁;第四十七回,贾母说她进入贾府共计五十四个年头。若要保持前后内容一致,此处当以七旬为合适。“八旬”要么是笔误,要么是成书过程中某一早期稿本的文字残留。
第八十八回说贾母“明年八十一岁”,本书删去此句。
原本文字所说的贾母年龄与前八十回内容矛盾。
贾兰
第七十八回,清客口中贾兰的年龄为“十三岁”,本书改为“十一二岁”。
书中人物年龄信息总体比较混乱,且多自相矛盾,可能与成书过程中不同稿本之间人物年龄定位发生改变有关。本书为此重新设定了人物年龄,以消除矛盾。
贾蓉
第二回冷子兴口中贾蓉的年龄为“十六岁”,本书改为“十八岁”。
第十三回中,明说贾蓉是二十岁,因本书将后文第十回至第十三回的故事时间进行了调整,缩短了两年时间,故而此处需要相应地将贾蓉的年龄增加两岁。
第六回刘姥姥眼中的贾蓉为“十七八岁”,本书改为“十八九岁”。
因本书在第二回中将贾蓉年龄上调两岁,故而此处需要作相应修改。
小红
小红第二十四回出场的年龄为“十六岁”,本书改为“十七岁”。
后文第二十七回中,小红自称十七岁,第二十七回与第二十四回仅间隔一个多月。
后文第六十九回中,秋桐为十七岁,且她是凤姐院中唯一属兔的人。第六十九回与第二十四回间隔一年,如果小红在第二十四回为十六岁,那么到第六十九回,她应与秋桐同岁,秋桐就不是凤姐院中唯一属兔的人了。
雪雁
雪雁第三回出场时为“十岁”,本书将之模糊化。
将雪雁的年龄模糊化,可以避免文本之间出现显性冲突。若说十岁的雪雁太小,那么相应地,袭人也只比宝玉大两岁。如果按照原本书中设定的人物年龄,宝玉此时是七八岁,那么袭人最多也只会是十岁。如果说十岁的雪雁太小,十岁的袭人则已经成为宝玉的首席大丫鬟,这显得更为无稽。
王子腾
第九十六回,凤姐称呼
王子腾为“我们家大老爷”,本书改为“舅老爷”。
王子腾比凤姐父亲年龄小。后四十回的作者改动了王家成员的亲属关系,王子腾变成了老大,又增加一个王子胜为老二,凤姐的父亲不知排行第几了。本书根据前八十回的内容,对后四十回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
第九十六回,王夫人得知王子腾去世,“悲女哭弟”,本书改为“悲女哭兄”。
根据前八十回内容,王子腾的年龄比王夫人要大。
傅秋芳
第三十五回傅秋芳的年龄原为“二十三岁”,本书改为“二十一岁”。
本书略微调小傅秋芳的年龄,主要是为了使后四十回的文字更加合理一些。
潘又安
第九十二回说潘又安是司棋的表兄,本书将潘又安改为司棋的表弟。
续书作者弄错了司棋与潘又安的年龄大小关系。
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